孫獻濤的數字出版
2012-10-17 11:08 來源:出版商務周報 責編:陳培
- 摘要:
- 《舌尖上的中國》、《南明史》等暢銷書的熱銷并未讓孫獻濤覺得滿足,卻成為他致力于下一個成功的新動力。這種謙虛嚴謹的工作態度與他多年來的從業經歷,以及對出版事業的熱愛不無關系。
腳踏實地不盲從
記者走進孫獻濤的辦公室,一眼看到兩大摞足有半人高的稿件已經堆滿了辦公桌一側,“這些稿子基本上兩三天就要看完。”孫獻濤說道。
在談及當今出版行業現狀時,孫獻濤認為,現在出版行業整體都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態。“出版社合并為集團,有些出版人不做出版去融資,這顯然是不對的。”孫獻濤感慨道:“甚至還有出版集團去搞房地產、動漫產業等副業,這都有悖于出版人的本職責任。”
面對學術圖書市場存在著的魚龍混雜等諸多問題,孫獻濤說:“偽學術和假學術是學術出版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學術版塊作為光明日報出版社的重要發展領域,我們是有出版底線的,對于那些誤導讀者、傳播錯誤學術知識的圖書,堅決不予以出版。”
“越是處在混亂的時期,越要保持清醒、越要堅持做好。”針對目前出版市場面臨的一些問題,孫獻濤說,“我們要堅持做好書,并強化自己的優勢,我們的出版事業必將大有可為的。”
暢想“光明”未來
孫獻濤構想的光明日報出版社的未來,首先要主抓學術圖書、學生課外閱讀和暢銷書這三大種類。除此之外,目前光明日報出版社正在著手做“學術電子出版”項目。這一項目所選作者主要針對一些從事社科研究的青年學者,如身在地方高校,卻沒有出版平臺的青年學者。“這是順應圖書數字化出版潮流的一個新的嘗試。”孫獻濤認為,不論何時都應該積極融入到圖書出版發展的大趨勢中,一成不變的觀念只會被市場所淘汰。
針對學術出版在發揮基本職能社會效益的同時,如何更加兼顧經濟效益這一話題,孫獻濤有著自己的看法:“一些國家已經實現了學術圖書的全數字化出版,而且多數是免費瀏覽,學術出版的社會效益得到了最好的發揮。但是出版社還是盈利的,除了一些圖書還要付費外,作者出書是需要自費的。”孫獻濤說:“這種出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規避了偽學術、假學術圖書的出版,還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對于我國學術出版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010年12月30日,光明日報出版社轉企改制,真正進入到了市場環境中。雖然面對著比以往更大的存活和競爭壓力,但孫獻濤認為,轉制為光明日報出版社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轉制之前,我們算是《光明日報》的一個下屬部門,做任何事情都要向上報告。轉制后,我們有了實權,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競爭,我們的經營角色也靈活多了。此外,人事管理等制度也跟企業制度靠攏,執行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直接面對市場,我們的大局觀和方向感也更加清晰。”
“朱慶主抓整體的經營方向,以及進展數字化出版平臺、參與國家文化進展建設。而我主抓選題的把關和文稿的終審,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版,就是我們共同努力協作的成果。”孫獻濤說。新時期成功和成熟的出版機構都有著優秀的領導班子和明晰的分工,光明日報出版社業已在市場的摸爬滾打中鍛造出一支優秀的領導團隊。
在孫獻濤的展望里,光明日報出版社要在新的發展機遇里,將產品線打造得更為清晰,并吸收更多優秀的出版人才,進一步提升出版社團隊的整體水平。
對于從業經歷豐富的孫獻濤來說,踏入出版業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但他對于這一事業表現出的執著與熱情已經洋溢在一言一行之中。孫獻濤說:“我涉足出版業才兩年時間,不敢說自己已經很了解出版了,能做的只有腳踏實地的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最好,我相信出版工作是一個值得長期投入,并擁有長遠回報的好職業。”
個人簡介
孫獻濤,男,1967年生于江蘇徐州,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碩士。曾做過教師、公務員、記者職務,2003年參與創辦《新京報》,任副總編輯,F任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兼副社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特約時事觀察員。2008年出版《張勛傳》。
- 相關新聞:
- ·美國傳統印刷媒體數字化發展艱難 2012.10.17
- ·印刷行業在機遇與挑戰中“穩中求進” 2012.10.17
- ·芬歐匯川贊助第十屆亞洲印刷大獎典禮 2012.10.17
- ·印刷廠老板如何合理制定企業的銷售目標? 2012.10.17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