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產品 拋開噱頭找標準
2010-02-03 00:00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在此之前,履行環保責任常常被企業用來作為一種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為,是一些“經營花絮”,可是當環保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共識逐漸進入法律制度,環保指標也通過法律的形式對企業的生產和交易行為以及個人的消費行為進行規范的時候,“綠色”已經成為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繞不開的壁壘。
不低碳 沒訂單
作為國內多家大賣場的主要水果供應商之一,都樂近期將紙箱改良成了可循環使用的簡易黑白色紙箱,增加了1/4的容量,減少了20%碳排量;愛仕達則把鋁壓力鍋解體包裝,手柄拆開,減少了44%的包裝體積……
供應商緣何紛紛在包裝上動作頻頻?答案是賣場變了風向。不到一年時間,沃爾瑪、家樂福、樂購三大零售巨頭已經在華或新建或改造了數百家“零碳”未來超市,紛紛打起了低碳的主意。以沃爾瑪為例,其推出的“綠色供應鏈”以100%使用再生能源、不產生零廢品、出售產品必須達到環保標準為目標,要求包括供應商、配送中心、賣場等在內的所有環節必須既足夠環保又足夠經濟。這勢必讓供應商們繃緊了神經,開始想辦法“自救”。
當然,零售商們也不會不管供應商死活,一味壓榨。宜家從決定做低碳那天起,就堅決反對單純用條款選擇供應商的行為,而是選擇幾家“先鋒”企業,進行相關培訓,讓其符合低碳標準,“出師”的企業則可以去號召更多的供應商,不斷壯大宜家的綠色供應鏈。
供應商也的確在踐行低碳的同時看到了利潤空間。興業源是沃爾瑪供應商之一,為了響應“綠色供應鏈”號召,興業源選用符合環保等優點的瓦楞紙箱作為外包裝材料,以本色印刷取代彩印。改良之后,每個紙箱對比原來節約了0.86元,不但降低了成本,還減少了彩色油墨對環境的污染。這意味著如果沃爾瑪一年從興業源采購200萬箱水果,興業源僅在包裝上就能節省172萬元的成本。
然而,對于零售商們來說,僅僅在供應鏈上做文章還是遠遠不夠的。一項研究顯示,大眾消費的供應鏈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制造源,其直接或間接制造了75%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國際碳信托研究機構則表示,一罐普通的可樂飲料,其在銷售環節中所消耗的碳,比它在原材料采集、制造、顧客使用、棄置以及再循環過程中所耗費的碳還要多出好幾倍。
“一家大賣場的運營過程就是不斷消耗能源,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的碳排放過程。”TESCO中國公司董事、副總裁莊南濱算了一筆賬,2008年TESCO中國平均每家門店一年的碳排放量為4600噸左右。
隨即,TESCO展開了零碳消費的探索。在建店方面,TESCO堅持打造節能店概念;在運輸物流方面,TESCO要求供應商的貨車在完成送貨任務后回程不空駛,而是繼續向超市各門店送貨;此外,TESCO還投資了280萬英鎊改裝雙層拖車,使這種車每次的貨運量比通常用的貨車最多可高出80%,這也意味著減少送貨里程和減少碳排放量。
搶占“綠金通行證”
“為什么像沃爾瑪這樣世界上最大、最強硬、最追求利潤的公司從現在開始關心起環保?答案是:它們不得不關心。”《從綠到金》的作者埃斯蒂用一句話揭開了企業爭做環保的謎團。
“事實上,企業正是推動低碳進程的主導力量。”陳冬梅認為,在這場低碳的戰斗中,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政府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者和推動者,一方面在貫徹執行,另一方面也是在驗證國家政策。以前企業備受爭議,認為他們是問題的制造者,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企業是可以進行產品創新和理念更新的,他們同樣也是問題的解決者。”顯然,從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來看,企業是應該進行低碳嘗試的。
在此之前,履行環保責任常常被企業用來作為一種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為,是一些“經營花絮”,可是當環保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共識逐漸進入法律制度,環保指標也通過法律的形式對企業的生產和交易行為以及個人的消費行為進行規范的時候,“綠色”已經成為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繞不開的壁壘。
當然,通過企業社會責任來約束企業進行低碳嘗試未必是每個企業都認可的,但低碳的大勢所趨卻是每個企業都不容忽視的。在國際市場上,碳標識已經被廣泛應用,即在產品外包裝上貼上標簽,標注出產品從原料到成品整個過程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數量,讓消費者對產品的生產對環境產生的破壞有一個量化的認識,并做出自己的選擇。在歐洲許多國家,沒有碳標識的產品是不允許進入當地市場的,這意味著,那些無法給產品標注碳標識的企業是無法在國際市場上任意游走的。聯想近期一直在為計算他們生產的計算機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而忙碌,夢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所有產品都打上碳標識的公司,其目的自然也不言而喻。
“即使沒有國際化打算,這也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陳冬梅認為,碳標識終有一天會成為全球通用標準,“到時候,不低碳企業的產品,恐怕連自己國家的市場都無法進入了。”零售賣場近期的舉動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陳冬梅的話。2010年1月,沃爾瑪(中國)明確表示計劃推行在商品上標注碳足跡,并有望在未來將碳足跡標識在中國實施。而此前,TESCO在英國市場已開始實施碳足跡和碳標識工作,至今已對114種產品標注了碳標識,涉及燈泡、牛奶、洗衣粉等。
“我們再也不能無視企業對社會及環境造成的影響,過去CEO持有這種觀點多出于社會責任的考慮,但現在,這已關系到企業發展和創新,不久的將來,還會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正如聯合利華CEO夏思可所說,關心、從事環保不再是少數人出于良知的行為,而是所有關心自己利益的企業和個人的趨利行為,環保作為必要的投入要素,已經成為生產和消費成本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如果不實現低碳,就會輸在下一輪經濟復蘇的起跑線上,從而被排斥出世界經濟的主流,失去淘到“綠金”的通行證。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低碳經濟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悄然轉變
哥本哈根歸來中國政府高調低碳 石頭紙走進今年全國“兩會”
低碳時代該推崇電子書還是印刷書籍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