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產品 拋開噱頭找標準
2010-02-03 00:00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在此之前,履行環保責任常常被企業用來作為一種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為,是一些“經營花絮”,可是當環保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共識逐漸進入法律制度,環保指標也通過法律的形式對企業的生產和交易行為以及個人的消費行為進行規范的時候,“綠色”已經成為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繞不開的壁壘。
【CPP114】訊:當那把切掉菠蘿冠的刀子落下的時候,意味著綠色競爭力已經滲入到企業的骨髓中,企業如果不按照低碳標準升級,未來將無立足之地。
低碳對生活方式的影響,不僅可以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車出行,也可以表現在菠蘿的“頭”上。
在深圳,沃爾瑪的水果供應商會特意把菠蘿的冠去掉,“斬首”后再運往超市,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而這一不起眼的舉動,就是低碳“蝴蝶效應”的源頭,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變化。菠蘿去掉冠后,原先60×40×14.5厘米的包裝紙箱,如今只需縮小為50×40×15.5厘米即可裝下。僅多了一道切冠的工序,但在裝運上,原來一個40尺的集裝箱可裝運1460箱菠蘿,現在可裝運1620箱。綜合考慮集裝箱可裝的數量和無冠菠蘿的果肉重量,無冠菠蘿對比有冠菠蘿可節省運力約24%;無冠菠蘿對比有冠菠蘿使用的紙箱可減少4%的紙漿使用量;賣場和顧客不需要處理冠部產生的垃圾,冠部在產地可作為育苗用途,循環利用了資源;無冠菠蘿在采摘、包裝和食用時減少清洗用水的使用。
把一個菠蘿計算到如此精細實屬罕見,而事實上,沃爾瑪算計的又豈止菠蘿。同樣容量的洗發水,大包裝可比小包裝節省20%的包裝材料;同樣數量的嬰兒尿布,大包裝則比小包裝節省了34%的包裝材料……當寶潔、聯合利華、愛仕達等消費者熟知的品牌都開始“斤斤計較”時,我們會發現,世界真的變了。
消費者驅動“綠公司”
王凱前段時間到愛爾蘭走了一圈,細心的他發現,當地許多商場和酒店的墻壁上都掛著有關機構頒發的碳減排證書。他們標榜自己能保證公平的供應關系,提供更清潔的產品,創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國內酒店喜歡標榜自己4A酒店證書,而國外‘炫耀’的卻是碳減排證書。”王凱從來沒有想過,低碳原來已經和自己這么近了。王凱坦言,愛爾蘭的碳減排意識著實觸動了他。
回到國內,王凱參加了一場“碳中和”婚禮,婚禮細節讓其興奮不已:用電子邀請函取代紙質請帖;鼓勵來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婚禮地點選在室外,以利用新鮮空氣和自然光;婚禮現場多使用鮮花而非塑料和人工合成材料裝點;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更換餐盤的次數;選擇有機食品;購買慈善機構樂施會的棉布手帕作為回禮……而婚宴當天產生的碳排放量,新郎Devin以40棵樹苗“中和”了。
Devin是匯豐銀行北京分行對外事務經理,曾作為匯豐銀行選拔出的“氣候先鋒”,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輔助科學家工作過15天。事實上,Devin這場“碳中和”婚禮的靈感也直接來源于那段期間的感觸和匯豐的低碳氛圍的培養。早在2004年,匯豐銀行就承諾將成為一家完全“碳中性”的公司:更新辦公室照明設備與空調裝置;當員工搭乘飛機出差時,匯豐還支付額外費用以購買碳排放權。不可否認,這對Devin低碳意識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那天和一個朋友探討買電視機的問題,他選擇了一款LED屏電視,一萬多元,我才意識到朋友對低碳的死忠程度。”王凱表示,花大價錢買一款LED屏電視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而朋友則認為,LED屏電視比較省電,同時節省空間,成本相對較低,圖像效果好,使用壽命長,不但節省了維修成本,還減輕了對環境的危害。王凱驚嘆,身邊的人一個個都中了低碳的“毒”,“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2009年世界零售業大會開幕式上,哈瓦斯傳媒(Havas Media)曾對10個國家兩萬名消費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0%的消費者將繼續青睞那些采取可持續措施的品牌,而有72%的消費者將懲罰那些不采取環保措施的品牌;約48%的受訪者也表示,他們愿意多花一點錢購買環保產品。
消費者近幾年在低碳產品上顯露出的旺盛需求,直接導致了企業的回應與轉變,許多企業紛紛成為低碳企業的先行者。2006年,戴爾別出心裁地研制出了“碳中性個人電腦”,消費者只要掏2~6美元,戴爾就能幫他們種樹以抵消筆記本電腦所產生的二氧化碳。2008年,中國第一家實施碳中性政策的環保酒店URBN Hotels開業,酒店在日常經營中,會對已經產生的能源消耗量——從客人使用的能源到員工交通甚至飲食輸送,都將被酒店記錄下來,與“環保橋”(提供減少及中和溫室氣體排放解決方案的機構)共同計算當中二氧化碳的數量,然后購買同等數量的碳配額,消除此次旅行的“碳足跡”,在房費之外額外收費。這些額外的收益將通過“環保橋”投資于中國的風力發電廠、水力發電站等潔凈能源項目。
“很多企業已經注意到環保、低碳這個潛力市場了。如果把企業比做人的話,可以說任何一個開放的、有遠見的、有雄心的人都會發現這個機會,迅速做出風險分析,對企業做出調整。”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組主任陳冬梅展示了一份碳披露項目調查,在中國100家上市公司的中高層和普通員工中,支持碳排放的人占了絕對優勢。“我有一個朋友以前是給傳統書店做書架的,后來覺得市場很小,再重復做下去企業會死掉,就轉行做了太陽能熱水器。他看好的就是這塊市場。”陳冬梅表示自己身邊不乏想把自己“染綠”的企業,“經常有煤老板、地產商向我咨詢相關投資的事情。”
低碳對生活方式的影響,不僅可以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車出行,也可以表現在菠蘿的“頭”上。
在深圳,沃爾瑪的水果供應商會特意把菠蘿的冠去掉,“斬首”后再運往超市,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而這一不起眼的舉動,就是低碳“蝴蝶效應”的源頭,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變化。菠蘿去掉冠后,原先60×40×14.5厘米的包裝紙箱,如今只需縮小為50×40×15.5厘米即可裝下。僅多了一道切冠的工序,但在裝運上,原來一個40尺的集裝箱可裝運1460箱菠蘿,現在可裝運1620箱。綜合考慮集裝箱可裝的數量和無冠菠蘿的果肉重量,無冠菠蘿對比有冠菠蘿可節省運力約24%;無冠菠蘿對比有冠菠蘿使用的紙箱可減少4%的紙漿使用量;賣場和顧客不需要處理冠部產生的垃圾,冠部在產地可作為育苗用途,循環利用了資源;無冠菠蘿在采摘、包裝和食用時減少清洗用水的使用。
把一個菠蘿計算到如此精細實屬罕見,而事實上,沃爾瑪算計的又豈止菠蘿。同樣容量的洗發水,大包裝可比小包裝節省20%的包裝材料;同樣數量的嬰兒尿布,大包裝則比小包裝節省了34%的包裝材料……當寶潔、聯合利華、愛仕達等消費者熟知的品牌都開始“斤斤計較”時,我們會發現,世界真的變了。
消費者驅動“綠公司”
王凱前段時間到愛爾蘭走了一圈,細心的他發現,當地許多商場和酒店的墻壁上都掛著有關機構頒發的碳減排證書。他們標榜自己能保證公平的供應關系,提供更清潔的產品,創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國內酒店喜歡標榜自己4A酒店證書,而國外‘炫耀’的卻是碳減排證書。”王凱從來沒有想過,低碳原來已經和自己這么近了。王凱坦言,愛爾蘭的碳減排意識著實觸動了他。
回到國內,王凱參加了一場“碳中和”婚禮,婚禮細節讓其興奮不已:用電子邀請函取代紙質請帖;鼓勵來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婚禮地點選在室外,以利用新鮮空氣和自然光;婚禮現場多使用鮮花而非塑料和人工合成材料裝點;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更換餐盤的次數;選擇有機食品;購買慈善機構樂施會的棉布手帕作為回禮……而婚宴當天產生的碳排放量,新郎Devin以40棵樹苗“中和”了。
Devin是匯豐銀行北京分行對外事務經理,曾作為匯豐銀行選拔出的“氣候先鋒”,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輔助科學家工作過15天。事實上,Devin這場“碳中和”婚禮的靈感也直接來源于那段期間的感觸和匯豐的低碳氛圍的培養。早在2004年,匯豐銀行就承諾將成為一家完全“碳中性”的公司:更新辦公室照明設備與空調裝置;當員工搭乘飛機出差時,匯豐還支付額外費用以購買碳排放權。不可否認,這對Devin低碳意識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那天和一個朋友探討買電視機的問題,他選擇了一款LED屏電視,一萬多元,我才意識到朋友對低碳的死忠程度。”王凱表示,花大價錢買一款LED屏電視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而朋友則認為,LED屏電視比較省電,同時節省空間,成本相對較低,圖像效果好,使用壽命長,不但節省了維修成本,還減輕了對環境的危害。王凱驚嘆,身邊的人一個個都中了低碳的“毒”,“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2009年世界零售業大會開幕式上,哈瓦斯傳媒(Havas Media)曾對10個國家兩萬名消費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0%的消費者將繼續青睞那些采取可持續措施的品牌,而有72%的消費者將懲罰那些不采取環保措施的品牌;約48%的受訪者也表示,他們愿意多花一點錢購買環保產品。
消費者近幾年在低碳產品上顯露出的旺盛需求,直接導致了企業的回應與轉變,許多企業紛紛成為低碳企業的先行者。2006年,戴爾別出心裁地研制出了“碳中性個人電腦”,消費者只要掏2~6美元,戴爾就能幫他們種樹以抵消筆記本電腦所產生的二氧化碳。2008年,中國第一家實施碳中性政策的環保酒店URBN Hotels開業,酒店在日常經營中,會對已經產生的能源消耗量——從客人使用的能源到員工交通甚至飲食輸送,都將被酒店記錄下來,與“環保橋”(提供減少及中和溫室氣體排放解決方案的機構)共同計算當中二氧化碳的數量,然后購買同等數量的碳配額,消除此次旅行的“碳足跡”,在房費之外額外收費。這些額外的收益將通過“環保橋”投資于中國的風力發電廠、水力發電站等潔凈能源項目。
“很多企業已經注意到環保、低碳這個潛力市場了。如果把企業比做人的話,可以說任何一個開放的、有遠見的、有雄心的人都會發現這個機會,迅速做出風險分析,對企業做出調整。”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組主任陳冬梅展示了一份碳披露項目調查,在中國100家上市公司的中高層和普通員工中,支持碳排放的人占了絕對優勢。“我有一個朋友以前是給傳統書店做書架的,后來覺得市場很小,再重復做下去企業會死掉,就轉行做了太陽能熱水器。他看好的就是這塊市場。”陳冬梅表示自己身邊不乏想把自己“染綠”的企業,“經常有煤老板、地產商向我咨詢相關投資的事情。”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