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時代”出版人何去何從?
2008-03-10 00:00 來源:中國圖書商報 責編:余建良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認為“讀書重要”的時代,這又是一個相當一部分人總以“工作太忙、應酬太多”為由而抱怨無暇讀書的時代。兩難選擇之下,速讀,越來越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方式。
杭州市近日進行的一次市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快速、實用”的消費特點,已成人們需要正視的閱讀現實。忙碌不僅使得人們的讀書時間大幅“縮水”,也影響到了閱讀的內容,經濟、社科等實用性較強的圖書由此最受讀者歡迎。
需求決定供給。有什么樣的閱讀狀態,就會催生什么樣的出版狀態。于是,走進書店,所見到的往往是經濟、社科類圖書在顯要位置大顯身手、花枝招展。至于說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百煉成鋼的精品,有多少是“注水爛肉”,拼的可全是讀者的眼力和出版商的“良心”。
以有關民國時期的圖書為例,或許是為了迎合這個時代懷舊的閱讀口味,有關民國掌故趣聞一類的書在坊間一直頗為風行。較早介入這一領域提筆創作的學者傅國涌出版的第一本書《追尋逝去的傳統》,盡管在當時好評如潮,可該書的主編現在也只能無奈地承認,把它和眾多的“素描”、“掌故”放在一起,一定毫不起眼。作為出版人,該書主編發現,出版界如今清晰地斷裂成兩塊:一塊只有很少的人,努力堅持著“有點追求”;大部分人則把心思放在出“拼盤”上。在他看來,拼湊一本民國題材的書非常容易,只要有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以及一個好的包裝即可,而這些書在普通讀者眼里,甚至要比那些有思想的書更受歡迎。
置身于速讀時代,人們讀書、選書的時間本就緊迫,況且,許多人也承認自己的迷茫,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找到自己喜歡的書,也不知道自己適合讀什么樣的書。在這種情形下,出版商所出版圖書內在質量的優劣,對于廣大讀者將會造成的影響,不只是涉及他們的“口袋”,更會是“腦袋”;不只是體現在單純的精神層面,更會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上;不只是程度上的一點點,而是很多。若說到文化責任,越是在這個速讀時代,出版商越得有社會良知,得時刻提醒自己增強出版責任意識。
翻一翻歷史上那些國學典籍,它們中不少也是由當時的書商編輯出版的。最終,不光是這些著作在歷史長河中為人類文明增輝,始終滋養著過去和當代人們的心靈,而且也“順便”讓著作的編輯、出版者在歷史上“流芳”了一把,F在的出版商承襲著祖先的衣缽,可不能讓先輩們在地底下還得為我們感到不安!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