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本:古籍收藏的下一個亮點
2007-09-07 00:00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時光倒流十年,一般的古籍收藏和投資者誰都不會青睞石印本。星移斗轉,當下的古籍文獻拍賣會上,石印本已然登場且份額在悄然增加。
據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朱國強介紹,1997年他們與上海國際拍賣公
司聯辦古籍善本拍賣會時,上拍的石印本非常少。而這兩年石印本占拍品的比例逐步提高。今年他們開始獨立舉辦古籍拍賣,石印本約占總拍品的五分之二,也就是說超過三分之一。而在過去,最多才有六分之一。
石印本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石印本《欽定書經圖說》為例,2000年拍賣會上以7800元落槌,2004年漲至8500元。今年5月,北京德寶春拍,2萬元起拍,6.05萬元成交。中國書店春拍,3萬元起拍,6.6萬元成交。才過一月,上海國拍春拍,3萬元起拍,8.25萬元成交。
盡管石印本現在還是不入一些傳統古籍收藏者的法眼,有的人甚至不屑一顧,盡管絕大部分的石印本目前還在千元價位上徘徊,但假以時日,它將是大眾收藏的下一個亮點。
石印本的價值
據了解,石版印刷是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由在上海的西方傳教士傳入我國的一種平版印刷技術,分單色和彩色兩種。它用藥墨將原稿寫在特制的紙上,覆于石面,揭去藥紙,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來印書。傳統的雕版印刷費工耗時、成本高、周期長,而且版片易斷裂、破損。相對來說,石版印刷則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它到中國后很快風行于世。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是石印最輝煌的時期。
石版印刷特別適合在宣紙上印刷,它的版面能夠根據需要隨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另外,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跡通過石版影印,得以化身千萬,給讀書人閱讀、鑒賞、收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清末民初石印本的數量巨大,且其藝術價值與木刻本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石印本尚不被藏家看重。那么,石印本的收藏價值究竟體現在哪里呢?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名藏書家陸昕說,石印技術傳入后,一是翻印古籍,方便當時的人們學習考試用,它們的版本價值、經濟價值還不高。一是用這種先進的印刷技術印制清末民初的東西,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它們的歷史資料價值非常高,這是石印本收藏和增值的閃光點。其實,一些著名的藏書家也收藏石印本。謝國楨先生在《江浙訪書記》中就說他以明崇禎刻張溥《七錄齋集》六卷本換到1925年上海文瑞樓的石印本《吳友如畫寶》13集26冊。“知者以余為妄,不知者且以余為愚矣。”實際上,這套書描繪當時的市井風情和眾生相,可謂淋漓盡致,惟妙惟肖,魯迅先生也曾稱贊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資料性。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06年春拍,這套書估價4000-8000元,結果以19800元成交。近代著名藏書家趙元方“文革”后要求退還被抄走的物品,曾手書一清單,其中石印本就有28部之多。
進入二十一世紀,一些石印本的收藏前景逐漸顯現,人們開始注意到石印本的版本價值和資料價值,清末民初以石版影印的一批古代版刻和名人手跡,使今天的學人得窺珍槧秘籍的面容。比如鄭板橋《四子書》真跡石印本,1999年中國書店拍賣會,只以300元落槌,2000年則升至800元,2001年為1200元,到2002年落槌價已升至1500元。
應該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印本也漸成“古”籍。清末距今已過百年,今年國家修訂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將“一律嚴禁出境”的文物年限由1795年(乾隆六十年)下調至1911年。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石印本。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