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書評周刊 報紙+新媒體雙平臺運營贏口碑
2014-05-13 09:13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報 責編:劉曉燕
- 摘要:
-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公眾賬號(ID:ibookreview)訂閱用戶已經接近8萬人,其專題內容經常成為一些都市報及微信公眾賬號的信息源頭。
微信公眾號固定讀者達8萬
“不管是書評周刊還是新媒體平臺,都擁有自己的風格和獨特的個性,很多讀者與書評周刊的‘氣質’‘人格’是重合的。我們的微信內容每天9點上線,而往往早上7點就有讀者在后臺和我們互動,猜測今天我們會做什么,有時他們猜得還真挺準。”《新京報》書評周刊新媒體主編白明輝這樣形容他們與讀者之間的關系。
于去年6月上線的書評周刊微信公眾賬號,目前已擁有近8萬人的固定讀者群,近期推出的《一日一花》《九云夢》《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一生不羈愛自由》等專題,更是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和轉發量。對此,白明輝表示,常常是頭天或當天確定一個非常熱的話題,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進行多角度、多圖文、立體化的解讀和呈現。“目前,書評周刊微信內容每天閱讀次數在3萬上下,轉發量基本保持在2000條左右。不光成為一些報紙和閱讀類公眾賬號的信息源頭,而且從出版機構反饋的信息來看,有些專題還帶動了一些圖書的銷售和加印。”
《新京報》書評周刊主編蕭三郎說,書評周刊的新媒體轉型其實是一個邊學習、邊嘗試的過程。比如,他們嘗試在微信公眾賬號推出語音薦書,以編輯、名家、作者、譯者、讀者語音薦書的形式吸引用戶。從3月中旬起,又推出《走進布衣書局,找尋民國記憶》等原創書評視頻。在白明輝看來,視頻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我們希望把這個做得好看又好玩,可能只有兩三分鐘,但只要內容優質,再配上好聽的背景音樂,關注度和傳播率就會非常高”。
線下活動與線上報道結合
“以前報紙的內容基本上都來源于記者采訪,而現在書評周刊下期的選題,還可以直接來源于自身組織的一場沙龍活動——通過新媒體招募讀者并與其進行線下互動,現場的精華及花絮在新媒體上首發,而更加深度的內容則在報紙上體現。”白明輝這樣介紹新媒體和紙媒的互動。
據了解,書評周刊自3月起正式啟動“書評周刊開放日”活動,定期邀請IT人(以做閱讀類的自媒體人為主)、出版機構、讀者等不同群體參與,用以學習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分享新的出版信息。蕭三郎說:“在這樣一個開放、分享的環境中,通過漫談的方式可以找到一些新的信息,知道大家最近都在關注什么書,哪些書有什么樣的切入點。實踐證明,效果確實不錯!背碎_放日活動,書評周刊還定期舉行閱讀類沙龍活動,即通過新媒體招募讀者,與出版機構合作,邀請一些新書的作者與讀者面對面分享閱讀信息。
新媒體增加原創內容
據了解,現在的《新京報》書評周刊,除了原有功能,也承載起一部分新聞報道的功能。有些內容鑒于時效性,會首發在報社的新媒體平臺上,而這種新媒體稿件同樣算做記者的工作量,這一做法調動了記者為新媒體供稿的積極性;有些內容因在微信上做過專題,報紙就不會再做重復報道,而是尋求新的切入角度。
“傳統紙媒要求我們以內容為中心,但移動互聯網的視頻化、平臺化、社交化等特點,要求報紙的新媒體運營一個群落!笔捜杀硎,目前,書評周刊處在“報紙+新媒體”雙平臺運營、兩者并重的狀態,將新媒體內容作為上游產品,同時引導報紙將新媒體的部分內容轉化成報紙更深度的內容,下游則是豐富的線下活動,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談到報紙與自身新媒體平臺如何互動,白明輝說,他們會分析哪些文章比較受歡迎,會根據閱讀群體的分布、性別比例等因素逐漸調整!皠傞_始我們會引用報紙上的內容,略做編輯修改成為新媒體平臺的內容。但現在這種比例在逐漸下降,新媒體原創內容的比例在逐漸提高,目前已到達70%到80%!卑酌鬏x認為,“未來,書評周刊的新媒體平臺也會越來越多地推出原創內容。”
- 相關新聞:
- ·新京報:新香煙包裝“內外有別”怪誰 2014.03.03
- ·專家論劍新媒體環境下民營書業未來 2014.01.14
- ·新京報:新聞晚報休刊警示媒體市場化改革提速 2014.01.0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