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德魯巴:莫讓知識產權保護斷了印企國際商貿路
2012-05-18 17:14 來源:cpp114 文/江佳 責編:江佳
- 摘要:
- 反思德魯巴,企業“有備”而去,卻依然難逃知識產權糾紛“禍患”,這恰恰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商貿路上屢屢遭遇的產權“困局”。
會上,除印工協領導對德魯巴參展相關工作注意事項的介紹外,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事務部法律顧問處處長張順介紹了知識產權實務、中國企業出境展覽知識產權糾紛原因、形式等問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陸仁琪和與會代表一起探討了如何應對貿易摩擦;維詩律師事務所楊安進律師向代表們介紹了中德企業知識產權事務背景、在德國參展的主要知識產權風險及應對措施、如何利用德國知識產權制度更好地從事中歐貿易、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機制等問題。
另據了解,展會期間,印工協還專門針對本屆德魯巴的中國參展企業聘請了當地的律師進行相關指導、培訓。
反思德魯巴,企業“有備”而去,卻依然難逃知識產權糾紛“禍患”,這恰恰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商貿路上屢屢遭遇的產權“困局”。
冷思考,產權迷局緣由兩面觀
有資料顯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有大約63%的企業會因為遭遇到知識產權糾紛而被迫應訴,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輸了官司,造成慘重損失。另一方面,我國知名企業的專利、商標在國外申請注冊情況也相當不樂觀。有專業人士指出,中國企業在四個方面極易陷入知識產權糾紛中,分別是商標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以及版權。
中國印刷機械等企業之所以難逃知識產權的“魔咒”,需從兩方面做分析,即企業自身與客觀外部環境。
從自身而言,除部分企業確實存在抄襲、仿冒行為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薄弱、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成熟、企業走出國門的經驗較少、對相關法律法規缺乏足夠認知等因素,是企業出現知識產權的常見原因。
而從客觀環境分析,知識產權體系源自歐美,中國由于早期產業化與市場欠發達,并沒有形成相應的保護需求和制度。在隨后的經濟發展中,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及管理制度雖建立并逐步健全,并與國際環境接近,但依然不完善。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相較于熟知知識產權保護此項“武器”的運作規則,已經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歐美等地“老成員”,“邊學便用”的中國自然難免在較量中失利。
面對困局,企業除寄望于國家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以外,更應提高自身應對此類糾紛的能力、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認知、主動采取防范措施。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維權”,包括印包機械企業在內的“中國制造”不可讓知識產權保護斷了自身的國際貿易發展路。
另據了解,展會期間,印工協還專門針對本屆德魯巴的中國參展企業聘請了當地的律師進行相關指導、培訓。
反思德魯巴,企業“有備”而去,卻依然難逃知識產權糾紛“禍患”,這恰恰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商貿路上屢屢遭遇的產權“困局”。
冷思考,產權迷局緣由兩面觀
有資料顯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有大約63%的企業會因為遭遇到知識產權糾紛而被迫應訴,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輸了官司,造成慘重損失。另一方面,我國知名企業的專利、商標在國外申請注冊情況也相當不樂觀。有專業人士指出,中國企業在四個方面極易陷入知識產權糾紛中,分別是商標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以及版權。
中國印刷機械等企業之所以難逃知識產權的“魔咒”,需從兩方面做分析,即企業自身與客觀外部環境。
從自身而言,除部分企業確實存在抄襲、仿冒行為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薄弱、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成熟、企業走出國門的經驗較少、對相關法律法規缺乏足夠認知等因素,是企業出現知識產權的常見原因。
而從客觀環境分析,知識產權體系源自歐美,中國由于早期產業化與市場欠發達,并沒有形成相應的保護需求和制度。在隨后的經濟發展中,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及管理制度雖建立并逐步健全,并與國際環境接近,但依然不完善。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相較于熟知知識產權保護此項“武器”的運作規則,已經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歐美等地“老成員”,“邊學便用”的中國自然難免在較量中失利。
面對困局,企業除寄望于國家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以外,更應提高自身應對此類糾紛的能力、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認知、主動采取防范措施。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維權”,包括印包機械企業在內的“中國制造”不可讓知識產權保護斷了自身的國際貿易發展路。
版權聲明:本文系cpp114獨家稿件,版權為cpp114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中華印刷包裝網)及作者,違者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 相關新聞:
- ·迤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