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集團:一家殼公司的另類生存
2011-04-06 11:06 來源:《上海國資》 何振紅 責編:王岑
- 摘要:
- 十年來,北人集團無時不面臨著命運抉擇,有兩次已被推到了生死關口,演繹出了一個殼公司的另類生存路徑。
【CPP114】訊:十年來,北人集團無時不面臨著命運抉擇,有兩次已被推到了生死關口,演繹出了一個殼公司的另類生存路徑。
分拆上市,是我國不少大中型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重組改制時的首要選擇。所謂分拆上市,就是把一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全部或部分優勢資產分立出來拿去上市。這樣,去除上市部分后,母公司就變成了一個存續企業,又被稱為“殼公司”或“天花板公司”。
不同規模的企業或企業集團,不同的分拆模式,殼的厚薄不同。所謂厚殼,指的是除上市部分外,母公司內還有其它主業,且成長性和盈利能力都較好;所謂薄殼,指的是母公司將全部主業都裝入上市部分,除此之外,母公司內只剩下輔助企業及各類資產、人員包袱,且無法打造成主業。
在殼公司的去留上,政府、企業和經濟學家看法向來不一。有人認為,殼公司作為一種過渡狀態,其存在就是為了解決國企長期積淀的各類包袱和矛盾,最終難逃滅亡之命;有人認為,控股公司是殼公司的一條生路,殼公司可先把剩下的主業做大做強,再脫胎出另一家或若干家上市公司,最終自己則金蟬脫殼為控股公司。
1993年北人股份上市后,國有獨資企業北京人民印刷機械集團就成了這樣一家殼公司。十年來,他們無時不面臨著命運抉擇,有兩次已被推到了生死關口。經過持續不斷的抗爭,他們由厚變薄,再由薄變厚,峰回路轉,演繹出了一個殼公司的另類生存路徑。
最新消息稱,北人集團的出資人代表——北京市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已調整了北人集團的發展戰略,打消了滅殼的念頭!
均攤資產留下一個“厚殼”
北人集團的改革起步較早。1992年就開始推行股份制改造,當時他們曾動過整體上市的念頭,但由于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籌集發展資金,而整體上市后分紅在所難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流企業籌集來的資金,所以,最終還是選擇分立上市。
在操作時,北人集團采取了先制定重組改制方案再“對號入座”的方式。由于領導班子成員事先不知道誰去北人股份公司、誰留在北人集團內部,所以他們不帶任何傾向地選擇了將資產一分為二的方案,按產品類型劃分,單張紙印刷機械的生產拿去上市,滾筒紙印刷機械的生產留在集團。
當時,大多數人認為,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后,可籌集一大筆發展資金,前途一片光明,而相比較而言,北人集團的未來就充滿變數。為了保證北人股份和北人集團都能得到發展,他們為集團設立了四道防線:一是北人集團留一部分主業,讓其有繼續發展的基礎。當時留下的是滾筒紙印刷機械的生產;二是把銷售網絡全部留在集團,北人股份生產的產品由集團公司代銷,并收取3%的代理金;三是把“北人”商標留在集團,北人股份按銷售收入的1%交納商標使用費;四是集團依照持股比例享有分紅權。
1993年,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北人集團和北人股份構成了國內第一批母子公司,與儀征化纖等企業被稱為“老九戶”。
經過重組改制、分立上市后,北人集團成了一個厚殼。曾任北人股份總經理、現任北人集團總經理、北人股份副董事長的陸長安認為,當時的均攤資產給北人集團這個殼公司留下了活路,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置換資產讓殼公司再失主業
上市后,北人股份的發展一帆風順。到2001年,北人股份手中已積下近2億的現金,但由于印刷機械投入周期長(一般較復雜一點的印刷機械產品從設計到成熟需要7至10年的時間),不敢輕易投資,公司發展一度徘徊。
2001年,北人集團提出,利用母子公司的體制優勢,在北人股份凈資產不變的情況下,由其花2億元現金購買當初留在北人集團內部的滾筒紙印刷機械生產的資產,實現股份公司現金與集團公司資產之間的置換。置換前,母公司持子公司62.5%的股權,置換后,這個比例降為59%。
資產置換夯實了北人股份的實力,讓其迅速擺脫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當年其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攀升。2003年底,北人股份成功地實現增發,股份公司發展再次躍上新的臺階。但是,資產置換卻讓北人集團從一個厚殼變成了薄殼,雖然兜里裝進了2個億元,可有錢沒有資產,有錢沒了主業,后路不明。
陸長安回憶道,當初,北人集團內部很多人反對資產置換。為了推動置換,北人集團的股東——北京機電控股公司作出決定,將陸長安從北人股份調至北人集團。“我調到集團后,阻力就沒有了。”
分拆上市,是我國不少大中型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重組改制時的首要選擇。所謂分拆上市,就是把一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全部或部分優勢資產分立出來拿去上市。這樣,去除上市部分后,母公司就變成了一個存續企業,又被稱為“殼公司”或“天花板公司”。
不同規模的企業或企業集團,不同的分拆模式,殼的厚薄不同。所謂厚殼,指的是除上市部分外,母公司內還有其它主業,且成長性和盈利能力都較好;所謂薄殼,指的是母公司將全部主業都裝入上市部分,除此之外,母公司內只剩下輔助企業及各類資產、人員包袱,且無法打造成主業。
在殼公司的去留上,政府、企業和經濟學家看法向來不一。有人認為,殼公司作為一種過渡狀態,其存在就是為了解決國企長期積淀的各類包袱和矛盾,最終難逃滅亡之命;有人認為,控股公司是殼公司的一條生路,殼公司可先把剩下的主業做大做強,再脫胎出另一家或若干家上市公司,最終自己則金蟬脫殼為控股公司。
1993年北人股份上市后,國有獨資企業北京人民印刷機械集團就成了這樣一家殼公司。十年來,他們無時不面臨著命運抉擇,有兩次已被推到了生死關口。經過持續不斷的抗爭,他們由厚變薄,再由薄變厚,峰回路轉,演繹出了一個殼公司的另類生存路徑。
最新消息稱,北人集團的出資人代表——北京市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已調整了北人集團的發展戰略,打消了滅殼的念頭!
均攤資產留下一個“厚殼”
北人集團的改革起步較早。1992年就開始推行股份制改造,當時他們曾動過整體上市的念頭,但由于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籌集發展資金,而整體上市后分紅在所難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流企業籌集來的資金,所以,最終還是選擇分立上市。
在操作時,北人集團采取了先制定重組改制方案再“對號入座”的方式。由于領導班子成員事先不知道誰去北人股份公司、誰留在北人集團內部,所以他們不帶任何傾向地選擇了將資產一分為二的方案,按產品類型劃分,單張紙印刷機械的生產拿去上市,滾筒紙印刷機械的生產留在集團。
當時,大多數人認為,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后,可籌集一大筆發展資金,前途一片光明,而相比較而言,北人集團的未來就充滿變數。為了保證北人股份和北人集團都能得到發展,他們為集團設立了四道防線:一是北人集團留一部分主業,讓其有繼續發展的基礎。當時留下的是滾筒紙印刷機械的生產;二是把銷售網絡全部留在集團,北人股份生產的產品由集團公司代銷,并收取3%的代理金;三是把“北人”商標留在集團,北人股份按銷售收入的1%交納商標使用費;四是集團依照持股比例享有分紅權。
1993年,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北人集團和北人股份構成了國內第一批母子公司,與儀征化纖等企業被稱為“老九戶”。
經過重組改制、分立上市后,北人集團成了一個厚殼。曾任北人股份總經理、現任北人集團總經理、北人股份副董事長的陸長安認為,當時的均攤資產給北人集團這個殼公司留下了活路,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置換資產讓殼公司再失主業
上市后,北人股份的發展一帆風順。到2001年,北人股份手中已積下近2億的現金,但由于印刷機械投入周期長(一般較復雜一點的印刷機械產品從設計到成熟需要7至10年的時間),不敢輕易投資,公司發展一度徘徊。
2001年,北人集團提出,利用母子公司的體制優勢,在北人股份凈資產不變的情況下,由其花2億元現金購買當初留在北人集團內部的滾筒紙印刷機械生產的資產,實現股份公司現金與集團公司資產之間的置換。置換前,母公司持子公司62.5%的股權,置換后,這個比例降為59%。
資產置換夯實了北人股份的實力,讓其迅速擺脫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當年其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攀升。2003年底,北人股份成功地實現增發,股份公司發展再次躍上新的臺階。但是,資產置換卻讓北人集團從一個厚殼變成了薄殼,雖然兜里裝進了2個億元,可有錢沒有資產,有錢沒了主業,后路不明。
陸長安回憶道,當初,北人集團內部很多人反對資產置換。為了推動置換,北人集團的股東——北京機電控股公司作出決定,將陸長安從北人股份調至北人集團。“我調到集團后,阻力就沒有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