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停印” 背后的故事
2010-09-29 09:32 來源: 環球人物雜志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19世紀初,紐約的報紙上充斥著花邊新聞和嘩眾取寵的評論,公眾的價值取向受到嚴重“污染”。這引起了一些有新聞理想和社會責任感人士的強烈不滿。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決定出版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花邊新聞“統治”美國的現狀。
然而,盛極必衰。美國報刊的“黃金期”結束了。
與15年前互聯網剛進入大眾生活時相比,美國零售日報的總發行量目前已從6200萬份降至4900萬份。而各大報紙電子版的讀者,卻從零激增至7500萬人。美國發行量稽查局2010年4月2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0月至今年3月,美國主要報紙的日均發行量,同比減少了8.7%。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則顯示,2009年,美國報業的廣告收入同比下降了26%。與此相反,在2009年全美廣告總支出減少6.7%的情況下,視頻游戲廣告、移動廣告及互聯網廣告分別同比增長20%、15%和2.7%。
在這一背景下,2009年3月18日,具有146年歷史的美國《西雅圖郵報》停止出版印刷版,改為網絡版;同年8月17日,美國發行量最大的《讀者文摘》申請破產保護;2010年8月3日,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出版的《新聞周刊》被以1美元賤賣……這都折射出整個美國傳統報刊業的衰落。有人因此說,那些花花綠綠的報亭、叫賣聲清脆的報童、在地鐵里舉著報紙偷看對面女生的鏡頭,將來都可能成為“爺爺講給孫子聽、無法再效仿的軼事”。
《華爾街日報》的啟示
面對報刊業的生存困境,有人高喊:“難道是讀者都死了嗎?”當然不是。讀者只是看網絡、智能手機和電子閱讀器去了。
互聯網、智能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新媒介,大多都提供“免費午餐”。這對收費的傳統報刊的沖擊已越來越明顯。有“免費午餐”可吃時,誰還愿意掏“飯錢”?!
報刊業人士若想繼續生存,就必須拿出更好吃、不花錢就吃不到的“午餐”。另外,如果失去了傳統媒體所提供的覆蓋范圍廣、品質有保證、分類明確的內容,網絡媒體很難真正滿足受眾的需求。因此,對上網的內容收費,似乎成了美國報刊業絕地求生的唯一選項。
傳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華爾街日報》,目前的付費網絡用戶穩定在100萬以上。這給了其他美國報刊極大的啟示。
2007年,默多克在收購《華爾街日報》時,曾打算取消網絡訂閱費,以增加該報網站的訪問量,進而吸引網絡廣告。但在完成收購后不久,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他看到了“通過免費內容提高點擊量、吸引廣告商”這一傳統盈利模式的缺陷;同時,他也清楚地意識到了《華爾街日報》在內容上不可替代的優勢。該報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向讀者提供“專業財經與金融信息服務”。今天,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600多名采編人員,每天都能為《華爾街日報》的報紙和網站提供1000多篇專業、獨特、差異性大、緊跟市場動態的各類報道。在版面有限的印刷版上,《華爾街日報》的內容往往都被處理成簡訊或導讀的形式,更豐富、全面、深入的報道則都在網上——印刷版提供網址鏈接。此外,《華爾街日報》也很重視與其他新媒介的合作。2010年4月,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iPad在美國上市后短短一個月內,通過iPad閱讀《華爾街日報》的用戶就達到了64萬。對各種移動新媒介的重視和利用,讓《華爾街日報》獲得了極大的收益。該報給同行的一大啟示,毫無疑問是:網絡、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等層出不窮的新媒介,都應該是報刊業的新陣地。
那么,美國報刊業的現狀,對中國媒體人來說有什么警示意義呢?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報紙、雜志、圖書、互聯網中,報紙雖以73.8%的閱讀率高居榜首,但網絡閱讀則以17.1%的增長率位居第一。有數據顯示,30歲以下的中國年輕人中,閱讀報紙的人數正在逐年下降。
不過,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報刊業還有一個難得的緩沖期。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強有力的經濟刺激計劃,有效緩解了傳媒業所遭受的影響,使其廣告量和發行量的下降幅度相對較小;另一方面,中國尚未經歷美國報刊業當年為追求發行量而形成的“降價風”,也沒有以高昂稿費聘請知名主筆、評論家的傳統,因而發行成本相對低廉。即便如此,對于中國報刊業來說,借數字技術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和數字化轉型、由紙質報刊向數字化報刊轉變,仍然是發展大勢。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紐約時報欲停止推出印刷版
紐約時報未來將停止出版印刷版報紙 成本太龐大
紐約時報應向谷歌和讀者收費
財富雜志:紐約時報網絡版應該向讀者收費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