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新聞出版行業與城市共成長
2010-08-27 09:20 來源:新聞出版 責編:Victoria
【CPP114】訊:如果把深圳經濟特區比作一本眾人寫就的書,那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就是那個從扉頁起便參與寫作的人。
他已經不記得自己有多少次踏上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看著這本“書”越來越厚重,看著深圳從一只“雛鷹”蛻變成“鯤鵬”,他欣喜得像一個見證者,驕傲得像一個參與者!
夏日北京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中國的奇跡,世界的奇跡!30年來,從一個邊陲小鎮、窮鄉僻壤之地建設起一個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每當我看到深圳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進步取得的成績時,都會非常感慨!人間能創造這樣奇跡的,只有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一個制度、一個國家才能做到!”
迪斯科與蛇口風波
“就像在經濟領域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業績一樣,在文化發展上,同樣創造了深圳形象、深圳品牌、深圳精神,精神文化也大豐收。今天沒有人會認為深圳在文化上落后于全國其他城市,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初次踏上深圳特區土地時,柳斌杰還在團中央工作,那是經濟特區剛剛建立之初的1980年,柳斌杰就青少年活動場所規劃建設等問題到深圳參與研討論證。而后來發生在深圳思想文化領域的兩個事件,又令他與深圳結下不解之緣。
特區剛剛建立之初,當引進港資、小額邊貿掀起的商業復蘇為深圳未來的光榮夢想奏響前奏時,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活躍。物質需求得到某種程度滿足的人們開始感到精神生活在品種和品位方面的新饑餓。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和滲透,震蕩著固有的觀念,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內容和格局與之相適應。
“深圳率先有了歌舞廳、迪斯科,這一現在看來很正常的事情,在當時可是在全國引起紛爭的。有人議論,改革開放以后門戶大開,‘蒼蠅蚊子’都進來了。于是中央就派了工作組,要看看這個夜總會、迪斯科到底有什么問題。我是工作組成員之一,在深圳待了一個半月。”為徹底了解清楚情況,柳斌杰和工作組成員每天晚上都要“微服”暗察深圳的娛樂場所,了解特區人的夜生活狀態。他們看到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們在辛苦工作一天后到歌舞廳娛樂,用迪斯科來釋放壓力與疲憊。調查后,工作組得出了調查結論:對外開放,文化風險不大。
“到了1996年,在我們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時,我發現很多參加慶;顒拥睦霞t軍都主動參加迪斯科舞會了。”柳斌杰微笑著說“因此我感覺到,文化創新的過程應該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應該解放思想,堅持百花齊放,但不能把他人文化成果低俗化,歪曲文化精神、復制文化垃圾是不可取的。”
1988年,一場“蛇口風波”又讓深圳成為全國爭議的焦點。當年1月13日晚,三名來自內地的著名青年思想教育專家李燕杰、曲嘯、彭清一,在深圳蛇口與近70名蛇口青年面對面座談。在這場未定主題的座談會上,“到特區創業能不能為自己‘淘金’?”成了青年人和教育家爭議的焦點。一番唇槍舌劍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團中央為此專門召開了一個討論會,是我主持的。”回憶當時的情景,柳斌杰說“團中央、新聞界以及風波的主角們都參加了,大家一起深入研討了這次事件。這是實際上的思想觀念碰撞。后來我專門寫了一篇題為《關于‘蛇口風波’的幾個問題》的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我的主要觀點是:深圳、蛇口作為特區,有自己的特點、文化,考慮到特殊的環境,應當加以尊重。另外,對于年輕一代思想教育引導也是必需的,既要注意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又要注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柳斌杰說,“蛇口風波”折射出的關于青少年思想觀念引導與教育問題仍然值得思考,在今天也有意義。
談及對深圳最深刻的印象,柳斌杰動情地表示:“深圳用30年時間建設起一個現代化的特區,為國家、為人類創造了財富。不僅財政收入、外貿出口額位列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同時它也樹立了深圳文化的形象,而絕不是像開始時人們擔心的那樣,變成一個經濟上的巨人,文化的沙漠。”
“改革開放中建立起來的特區能否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時代文化得到繼承豐富和發展?這是特區建設初期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現在深圳用它的實踐作答。就像在經濟領域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業績一樣,在包括新聞出版業在內的文化發展上,同樣創造了深圳形象、深圳品牌、深圳精神。今天沒有人會認為深圳在文化上落后于全國其他城市,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為經濟和文化比翼齊飛,才使深圳構建起一個和諧、發展、充滿生機的社會,吸引了上千萬人在這里創業、奮斗、生活。”
新聞出版業與城市一起成長
“目前中國在全球崛起,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新聞出版業同樣要邁上新臺階,作為深圳的新聞出版業來說,要在全國發揮‘排頭兵’、‘示范點’的作用。”
“一間十多平方米的舊庫房,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僅有的十幾個編報人員,3000元開辦費,報紙要拿到香港《文匯報》代印。”這就是深圳特區第一家報紙——《深圳特區報》1982創刊時的家底。1985年,在原寶安縣新華書店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深圳市新華書店、深圳第一家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也在這一年成立。特區的新聞出版事業就是從這樣一窮二白的狀態中起步的。
“30年特區建設過程中,特區新聞出版事業作為社會最敏感、反應最快的一部分,也同這個城市一起在成長。”柳斌杰認為,目前深圳已經構建起了現代傳播體系,各種載體、渠道傳播著豐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新聞業方面,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加上互聯網、手機報等新媒體一片生機勃勃。出版業方面,人才眾多,出版團體、發行市場建設紅火,從圖書、報刊到音像電子出版物等品種繁多,出版發行市場非常繁榮,很多方面開了風氣之先。柳斌杰特別強調,深圳有一批出版龍頭企業,如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出版集團、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華強這樣的創意、承建、輸出一體化的文化開發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大大提升了深圳的傳播能力,擴大了文化影響力。
柳斌杰認為,目前中國在全球崛起,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新聞出版業同樣要邁上新臺階。對于深圳新聞出版業來說,要在全國發揮“排頭兵”、“示范點”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體制改革。新聞出版業要同資本、市場、消費接軌,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培養市場主體、培養戰略投資者,為下一步不斷做大做強打好基礎。
二是以項目帶動加快發展。傳播業的發展必須有強大的實體來支持,包括一些重大的工程項目來支撐,才能在技術、實力、競爭力上上一個臺階。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實施重大出版工程,夯實基礎,加快發展,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持續地發展。
三是開發高新技術。“新聞出版行業歷來同技術進步密切聯系。”柳斌杰舉例說,有了印刷技術我們發展了平面媒體,有了聲像技術我們發展了廣播電視,有了數字技術我們就有了互聯網,現在又有了3G、4G,科技的發展深刻地改變著傳播的載體和傳播的方式。他表示,目前正是傳媒技術大變革的時代,一定要采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造我們傳統的新聞出版業態。
他已經不記得自己有多少次踏上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看著這本“書”越來越厚重,看著深圳從一只“雛鷹”蛻變成“鯤鵬”,他欣喜得像一個見證者,驕傲得像一個參與者!
夏日北京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中國的奇跡,世界的奇跡!30年來,從一個邊陲小鎮、窮鄉僻壤之地建設起一個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每當我看到深圳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進步取得的成績時,都會非常感慨!人間能創造這樣奇跡的,只有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一個制度、一個國家才能做到!”
迪斯科與蛇口風波
“就像在經濟領域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業績一樣,在文化發展上,同樣創造了深圳形象、深圳品牌、深圳精神,精神文化也大豐收。今天沒有人會認為深圳在文化上落后于全國其他城市,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初次踏上深圳特區土地時,柳斌杰還在團中央工作,那是經濟特區剛剛建立之初的1980年,柳斌杰就青少年活動場所規劃建設等問題到深圳參與研討論證。而后來發生在深圳思想文化領域的兩個事件,又令他與深圳結下不解之緣。
特區剛剛建立之初,當引進港資、小額邊貿掀起的商業復蘇為深圳未來的光榮夢想奏響前奏時,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活躍。物質需求得到某種程度滿足的人們開始感到精神生活在品種和品位方面的新饑餓。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和滲透,震蕩著固有的觀念,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內容和格局與之相適應。
“深圳率先有了歌舞廳、迪斯科,這一現在看來很正常的事情,在當時可是在全國引起紛爭的。有人議論,改革開放以后門戶大開,‘蒼蠅蚊子’都進來了。于是中央就派了工作組,要看看這個夜總會、迪斯科到底有什么問題。我是工作組成員之一,在深圳待了一個半月。”為徹底了解清楚情況,柳斌杰和工作組成員每天晚上都要“微服”暗察深圳的娛樂場所,了解特區人的夜生活狀態。他們看到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們在辛苦工作一天后到歌舞廳娛樂,用迪斯科來釋放壓力與疲憊。調查后,工作組得出了調查結論:對外開放,文化風險不大。
“到了1996年,在我們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時,我發現很多參加慶;顒拥睦霞t軍都主動參加迪斯科舞會了。”柳斌杰微笑著說“因此我感覺到,文化創新的過程應該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應該解放思想,堅持百花齊放,但不能把他人文化成果低俗化,歪曲文化精神、復制文化垃圾是不可取的。”
1988年,一場“蛇口風波”又讓深圳成為全國爭議的焦點。當年1月13日晚,三名來自內地的著名青年思想教育專家李燕杰、曲嘯、彭清一,在深圳蛇口與近70名蛇口青年面對面座談。在這場未定主題的座談會上,“到特區創業能不能為自己‘淘金’?”成了青年人和教育家爭議的焦點。一番唇槍舌劍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團中央為此專門召開了一個討論會,是我主持的。”回憶當時的情景,柳斌杰說“團中央、新聞界以及風波的主角們都參加了,大家一起深入研討了這次事件。這是實際上的思想觀念碰撞。后來我專門寫了一篇題為《關于‘蛇口風波’的幾個問題》的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我的主要觀點是:深圳、蛇口作為特區,有自己的特點、文化,考慮到特殊的環境,應當加以尊重。另外,對于年輕一代思想教育引導也是必需的,既要注意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又要注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柳斌杰說,“蛇口風波”折射出的關于青少年思想觀念引導與教育問題仍然值得思考,在今天也有意義。
談及對深圳最深刻的印象,柳斌杰動情地表示:“深圳用30年時間建設起一個現代化的特區,為國家、為人類創造了財富。不僅財政收入、外貿出口額位列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同時它也樹立了深圳文化的形象,而絕不是像開始時人們擔心的那樣,變成一個經濟上的巨人,文化的沙漠。”
“改革開放中建立起來的特區能否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時代文化得到繼承豐富和發展?這是特區建設初期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現在深圳用它的實踐作答。就像在經濟領域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業績一樣,在包括新聞出版業在內的文化發展上,同樣創造了深圳形象、深圳品牌、深圳精神。今天沒有人會認為深圳在文化上落后于全國其他城市,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為經濟和文化比翼齊飛,才使深圳構建起一個和諧、發展、充滿生機的社會,吸引了上千萬人在這里創業、奮斗、生活。”
新聞出版業與城市一起成長
“目前中國在全球崛起,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新聞出版業同樣要邁上新臺階,作為深圳的新聞出版業來說,要在全國發揮‘排頭兵’、‘示范點’的作用。”
“一間十多平方米的舊庫房,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僅有的十幾個編報人員,3000元開辦費,報紙要拿到香港《文匯報》代印。”這就是深圳特區第一家報紙——《深圳特區報》1982創刊時的家底。1985年,在原寶安縣新華書店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深圳市新華書店、深圳第一家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也在這一年成立。特區的新聞出版事業就是從這樣一窮二白的狀態中起步的。
“30年特區建設過程中,特區新聞出版事業作為社會最敏感、反應最快的一部分,也同這個城市一起在成長。”柳斌杰認為,目前深圳已經構建起了現代傳播體系,各種載體、渠道傳播著豐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新聞業方面,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加上互聯網、手機報等新媒體一片生機勃勃。出版業方面,人才眾多,出版團體、發行市場建設紅火,從圖書、報刊到音像電子出版物等品種繁多,出版發行市場非常繁榮,很多方面開了風氣之先。柳斌杰特別強調,深圳有一批出版龍頭企業,如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出版集團、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華強這樣的創意、承建、輸出一體化的文化開發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大大提升了深圳的傳播能力,擴大了文化影響力。
柳斌杰認為,目前中國在全球崛起,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新聞出版業同樣要邁上新臺階。對于深圳新聞出版業來說,要在全國發揮“排頭兵”、“示范點”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體制改革。新聞出版業要同資本、市場、消費接軌,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培養市場主體、培養戰略投資者,為下一步不斷做大做強打好基礎。
二是以項目帶動加快發展。傳播業的發展必須有強大的實體來支持,包括一些重大的工程項目來支撐,才能在技術、實力、競爭力上上一個臺階。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實施重大出版工程,夯實基礎,加快發展,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持續地發展。
三是開發高新技術。“新聞出版行業歷來同技術進步密切聯系。”柳斌杰舉例說,有了印刷技術我們發展了平面媒體,有了聲像技術我們發展了廣播電視,有了數字技術我們就有了互聯網,現在又有了3G、4G,科技的發展深刻地改變著傳播的載體和傳播的方式。他表示,目前正是傳媒技術大變革的時代,一定要采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造我們傳統的新聞出版業態。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