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大事記:1967年
2009-09-24 09:38 來源:中國網 責編:樂軒
各級革命委員會的建立
革命委員會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各級政權的組織形式,簡稱“革委會”。從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開始,全國各地的黨政機關相繼被“造反派”奪權。這一行動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3月31日,《紅旗》雜志發表了題為《論革命的“三結合”》社論,開頭引述了毛澤東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奪權的那些地方和單位,必須實行革命的‘三結合’的方針,建立一個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無產階級權威的臨時權力機構,這個機構的名稱,叫革命委員會好”。經過近20個月的社會大動亂和錯綜復雜的奪權斗爭,全國(除臺灣省外)29個省、市、自治區先后建立了軍、干、群“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革委會集黨、政大權于一身,實行黨政合一、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
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分別,合為一體;革命委員會人員采取“三結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沒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眾組織代表,和“工宣隊”、“農宣隊”或部隊軍管代表組成。在這種機構中,干部由于熟悉業務,一般負責日常業務;工農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針,群眾組織代表維護本單位下層人員的利益。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工農兵代表逐漸撤出革命委員會。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議案,將革命委員會改組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而革命委員會的組織形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才撤消。
革命委員會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各級政權的組織形式,簡稱“革委會”。從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開始,全國各地的黨政機關相繼被“造反派”奪權。這一行動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3月31日,《紅旗》雜志發表了題為《論革命的“三結合”》社論,開頭引述了毛澤東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奪權的那些地方和單位,必須實行革命的‘三結合’的方針,建立一個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無產階級權威的臨時權力機構,這個機構的名稱,叫革命委員會好”。經過近20個月的社會大動亂和錯綜復雜的奪權斗爭,全國(除臺灣省外)29個省、市、自治區先后建立了軍、干、群“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革委會集黨、政大權于一身,實行黨政合一、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
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分別,合為一體;革命委員會人員采取“三結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沒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眾組織代表,和“工宣隊”、“農宣隊”或部隊軍管代表組成。在這種機構中,干部由于熟悉業務,一般負責日常業務;工農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針,群眾組織代表維護本單位下層人員的利益。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工農兵代表逐漸撤出革命委員會。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議案,將革命委員會改組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而革命委員會的組織形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才撤消。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