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底線緣何一再失守
2009-04-29 11:29 來源:新華網 責編:任偉
【編者按:學術不端,抄襲大行其道;道德不彰,醫患矛盾緊張加劇……諸如此類發生在各行各業的道德失范現象早已見怪不怪】
【中華印刷包裝網】但如此踐踏規則、玷污規范者不以為恥,反而“理直氣壯”的心態值得玩味:大學生論文抄襲,他會說“天下論文一大抄,憑什么我不能抄”;醫生收了紅包,他會說“付出與報酬不相符,憑什么不能堤內損失堤外補”;學者拿了廣告費,他也會說“學術獨立又不能當飯吃,憑什么我不能去販賣忽悠”……說什么、想什么,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氣”。這股“氣”是憤懣的,是失衡的,是支持一些人底線下行為的心理基礎。古往今來,神怪志異多是圍繞“怨恕”做文章,我們也常說“沖動是魔鬼”——既可見淡定有恒的心態是多么重要,也可見“怨恕之氣”對分化社會秩序有多大效能。
“底線失守,百無禁忌”。社會發展到今日,有些事情真說不清我們的要求是高了還是低了!妒称钒踩ā否R上就要正式施行了,我們稍有安心,但正如相關官員所言,我們其實并不缺法律,此前還有《食品衛生法》。衛生與安全,哪個是更高的要求呢?即便三鹿事件震驚全國,依然擋不住晨園乳業往乳制品里添加疑似致癌物皮革蛋白粉。習水事件一波三折,迷霧尚待撥清,媒體又披露了其它地方更令人發指的情節……法律,道德,人倫綱常,跟他們說什么好呢?公眾的心理震撼在這些惡性事件中已經邊際遞減,審丑疲勞。有時候你會想,就算群情激昂地等到一個結果又怎樣?千刀萬剮或者五馬分尸,也只能懲處當事人——然而,我們拿什么保證這些惡行沒有“后來人”?
這顯然不是一部法律、一張罰單所能紓解的癥結。出了問題,我們動輒訴諸體制機制,是所謂理性建設性依賴癥。正如學者孫立平所言:舊體制和新體制,當然可以說有優劣之分,但無論新舊體制,要正常地運行,都需要有更基礎的東西作為前提,譬如信任結構。換言之,再好的體制,再完美的機制,還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機會主義、暴利主義成為心底橫行的猛獸,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價,破壞制度與規則者也會前赴后繼。此般癲狂,我們見得還少嗎?
說到底,一切底線的失守都根源于平衡感缺失。眼下,之所以失衡感流行,除了轉型期的正常不適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所謂精英與民眾之間的隔閡加深,思想與行動上,呈現出“精英集團化,民眾碎片化”的態勢,缺乏溝通與對話,自然不存在信任與理解,結果都深感對方愜意、自己委屈;二是社會自身校準平衡感的能力較弱,過于關注經濟,忽視社會心理的引導與疏解,將一切精神文化層面的努力視為矯情,不屑、不愿從價值觀上做更人性更多元的培育工作。當此背景下,一旦權力失范火上澆油,底線更難以堅守。
就此而言,解決底線失守問題,責罰只是治標之計。治本的系統工程,關鍵仍在于如何讓公眾擁有平衡的社會心理。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