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機遇
2008-12-16 00:0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編:覃麗妮
“線性”產業結構是根源
美國的金融風暴,表面是金融系統疏于管理出了問題,根本問題卻在“開采→產品→廢棄”這一落后的“線性”產業結構。
首先出問題的房地產業是消耗資源最多的產業。而房地產對資源的過量需求和依賴,使壟斷礦業、石油資源的托拉斯趁機以高于成本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牟取暴利。隨后造成原料價格暴漲,使全球大多數企業的利潤和流動資金被榨干。加上在全球范圍的激烈競爭中,發達國家里許多已經僵化、老化、“貴族化”的傳統企業,又不是中、印等國家新興企業的對手,必然會因為產生大量的呆賬、壞賬而導致金融危機。
不過我國的金融體系更為落后,線性經濟造成的呆賬、壞賬更是觸目驚心。所幸的是,在我國占主導地位的東南沿海地區新興的“產品→廢棄→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持續繁榮,帶來的豐厚財稅和外匯收入,抵消、掩蓋和“剝離”了線性產業結構及其金融體系造成的損失。因此可以說,我們對美國金融體系的批判,實際上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承受著地下錢莊利率超過20%的貸款盤剝,卻仍然蓬勃發展;而美國和我們的一些傳統企業,享受著低于7%利率,中國的許多國企甚至還保持著對資源和市場的壟斷,卻仍然危機四伏。金融體系能否正常運轉,關鍵在企業能否贏利、能否在全球范圍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據統計,目前的市場蕭條固然與發達國家的超前、超高消費,導致銀行破產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占全球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已經無力購買日益昂貴的產品。
走循環經濟的道路
擴大全球消費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讓他們像“珠三角”、“長三角”的貧苦農民那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循環經濟的道路。而“珠三角”、“長三角”之類的“中國模式”,已經成為全球以最小的環境、資源代價和資金投入發展經濟的楷模。
在東南沿海地區靠“垃圾”、“洋垃圾”起家的老板數不勝數,甚至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市都因之“舊貌換新顏”。專揀美國廢紙的“國際破爛王”張茵女士,一舉超過無數礦業大王、地產大王而成為中國2006年的首富;江蘇“破爛王”陳光標為地震災區康慨解囊1.8億,被稱為“中國首善”;從國外揀廢鐵的“江蘇豐立集團”董事長吳岳明,在股市上出手就是幾百個億;深圳一家專揀國外“電子垃圾”的惠科公司只用了四年時間,所生產的電視機、監視器就排名世界第五。廣東、浙江這兩個資源小省,經濟卻超過了東北、西北的一些資源大省,而不無巧合的是,他們恰恰是進口“固體廢物”最多的地區。
歸根到底,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目前的線性產業結構以及為之服務的傳統經濟秩序—工業文明,已經不能為人類提供廉價的產品和安置更多的就業;已經無法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已經不能維持公平競爭和財產的合理分配;已經養不起享受著高福利、高工資和高消費的發達國家(據報道,美國一家虧損上百億美元的銀行高管年薪高達1.6億美元,是中國某些經營良好的民營企業高管的一萬多倍)。
另據報道,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生產的大量利用再生資源的廉價產品,不但沒有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出口大增。銷售中低檔產品的“沃爾瑪”,最近營業額也在上升。而對原生資源依賴越強的企業,受災就越重。顯然,此次金融危機只是線性經濟的危機,對循環經濟卻是一次機遇。隨著線性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循環經濟必然會在這一次次“全球經濟大洗牌”的陣痛中發展壯大。
因此,面對全球的兩元經濟(循環經濟和線性經濟),把資金由垂死的線性經濟轉向新興的循環經濟是市場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金融危機的根本出路。而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三大矛盾中(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矛盾、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小生產”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總之,300年工業文明造成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巨大的貧富差距、分配不公,使那些建立在弱肉強食、極端個人主義、資源掠奪的線性產業結構基礎上的美國模式、歐洲模式,成為昨日黃花。而主張和諧,反對暴殄天物、勤儉持家的東方文明、循環經濟,正如日中天。
美國的金融風暴,表面是金融系統疏于管理出了問題,根本問題卻在“開采→產品→廢棄”這一落后的“線性”產業結構。
首先出問題的房地產業是消耗資源最多的產業。而房地產對資源的過量需求和依賴,使壟斷礦業、石油資源的托拉斯趁機以高于成本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牟取暴利。隨后造成原料價格暴漲,使全球大多數企業的利潤和流動資金被榨干。加上在全球范圍的激烈競爭中,發達國家里許多已經僵化、老化、“貴族化”的傳統企業,又不是中、印等國家新興企業的對手,必然會因為產生大量的呆賬、壞賬而導致金融危機。
不過我國的金融體系更為落后,線性經濟造成的呆賬、壞賬更是觸目驚心。所幸的是,在我國占主導地位的東南沿海地區新興的“產品→廢棄→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持續繁榮,帶來的豐厚財稅和外匯收入,抵消、掩蓋和“剝離”了線性產業結構及其金融體系造成的損失。因此可以說,我們對美國金融體系的批判,實際上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承受著地下錢莊利率超過20%的貸款盤剝,卻仍然蓬勃發展;而美國和我們的一些傳統企業,享受著低于7%利率,中國的許多國企甚至還保持著對資源和市場的壟斷,卻仍然危機四伏。金融體系能否正常運轉,關鍵在企業能否贏利、能否在全球范圍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據統計,目前的市場蕭條固然與發達國家的超前、超高消費,導致銀行破產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占全球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已經無力購買日益昂貴的產品。
走循環經濟的道路
擴大全球消費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讓他們像“珠三角”、“長三角”的貧苦農民那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循環經濟的道路。而“珠三角”、“長三角”之類的“中國模式”,已經成為全球以最小的環境、資源代價和資金投入發展經濟的楷模。
在東南沿海地區靠“垃圾”、“洋垃圾”起家的老板數不勝數,甚至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市都因之“舊貌換新顏”。專揀美國廢紙的“國際破爛王”張茵女士,一舉超過無數礦業大王、地產大王而成為中國2006年的首富;江蘇“破爛王”陳光標為地震災區康慨解囊1.8億,被稱為“中國首善”;從國外揀廢鐵的“江蘇豐立集團”董事長吳岳明,在股市上出手就是幾百個億;深圳一家專揀國外“電子垃圾”的惠科公司只用了四年時間,所生產的電視機、監視器就排名世界第五。廣東、浙江這兩個資源小省,經濟卻超過了東北、西北的一些資源大省,而不無巧合的是,他們恰恰是進口“固體廢物”最多的地區。
歸根到底,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目前的線性產業結構以及為之服務的傳統經濟秩序—工業文明,已經不能為人類提供廉價的產品和安置更多的就業;已經無法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已經不能維持公平競爭和財產的合理分配;已經養不起享受著高福利、高工資和高消費的發達國家(據報道,美國一家虧損上百億美元的銀行高管年薪高達1.6億美元,是中國某些經營良好的民營企業高管的一萬多倍)。
另據報道,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生產的大量利用再生資源的廉價產品,不但沒有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出口大增。銷售中低檔產品的“沃爾瑪”,最近營業額也在上升。而對原生資源依賴越強的企業,受災就越重。顯然,此次金融危機只是線性經濟的危機,對循環經濟卻是一次機遇。隨著線性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循環經濟必然會在這一次次“全球經濟大洗牌”的陣痛中發展壯大。
因此,面對全球的兩元經濟(循環經濟和線性經濟),把資金由垂死的線性經濟轉向新興的循環經濟是市場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金融危機的根本出路。而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三大矛盾中(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矛盾、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小生產”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總之,300年工業文明造成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巨大的貧富差距、分配不公,使那些建立在弱肉強食、極端個人主義、資源掠奪的線性產業結構基礎上的美國模式、歐洲模式,成為昨日黃花。而主張和諧,反對暴殄天物、勤儉持家的東方文明、循環經濟,正如日中天。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