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企亟須完善抗震應急機制
2008-06-25 00:00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編:覃麗妮
“印刷包裝企業的廠房設計是一門學問,既包含建筑學的科學性,又要兼顧生產流程和工藝特點的行業特殊性。”印刷行業專家、軍隊印刷質檢站副站長劉本奇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我國早期的印刷企業廠房都是延續前蘇聯的設計風格。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大批的蘇聯科學家來華支持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他們建造的基礎廠房大多采用“回”字形設計,以框架結構為主,按印前、印中、印后的工藝流程配置設備和人員,廠房結構結實耐用,布局有利于人員的緊急疏散。這樣的設計結構伴隨著從東德、東歐引進的現代印刷技術和設備,延續至今,F在1201印刷廠還保留著當時引進的雙色、4色印刷機,這些20世紀50年代的設備還可以印刷中低精度的產品,實在是讓人稱奇。
現在的廠房設計是“以人為本”的,劉本奇介紹說,書刊印刷經歷鉛字、B-B印刷,膠印的演變,廠房也由平房結構到整體澆注、輕型鋼架結構不斷變遷。一般,從制版、印刷、印后到物流都延續著回字形平方結構,使人員安排崗位布置更加合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兼顧了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無形地為應對突發事件、人員疏散提供了方便。
“現在,國家對印刷廠房的結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能夠抵抗8.0級地震。”北京一家大型國企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介紹,其實印刷行業要求的精度非常高,不亞于航天航空產業,所以印刷設備對車間的地基、水泥地面的強度、厚度都有嚴格的要求,裝機屏網與地面結構、設備自重都有關系,設備本身設計也是要能承受震動(包括輕微地震)的影響的。
現在大型設備都采用模塊化裝機,紙路、氣路、人員通道、消防通道等都是提前預置的,生產空間也在不斷增大。早期廠房的跨度都不大,隨著新型輕型材料的普遍使用,現在更多的輕型結構在印刷企業的廠房設計中得到應用。
例如,科學出版社印刷廠就是典型的例子,廠房跨度大,結構輕巧牢固。本報報道過的四川德陽利通公司其堅固的全鋼結構廠房在地震中承載了安置災民的任務,據稱該廠房建筑能承受10級地震?梢姀S房建筑的材料使用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員疏散勤演習
在“5·12”汶川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沖到操場僅用1分36秒,無一傷亡,無疑是創造了一個奇跡。該中學校長葉志平稱,此次桑棗中學創造的奇跡歸功于學校定期組織一次緊急疏散演習。
與學校一樣,印刷包裝企業的人口密度很高,如何在第一時間安全疏散人員,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
“現在,基本上所有的部隊印刷廠和大型印刷包裝企業都有火災的應急預案,但沒有直接涉及地震等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劉本奇向記者介紹,其中火災應急預案是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ISO14000環境認證體系等資格評定的重要部分,所以一般印刷企業以火災的應急預案為主,特別是國有印企和部隊印企,在防火、安全生產方面都成立了安全生產委員會,并且消防設備配備齊全,定期檢查設備安全。
專家介紹,地震時要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印刷企業,平時就要向員工講授地震防、避知識。震前要安排好人員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后冷靜指揮大家有秩序地撤離。
對于在車間工作的人員,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油墨、電力設施等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次生災害:地震造成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火災、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以及水災、泥石流和滑坡等對居民生產和生活的破壞)的發生。
針對印刷行業的情況,劉本奇建議,在災難發生前,企業有必要建立配套的應急機制,員工也要認真學習地震應急保護辦法,并注重日常的緊急疏散演習。他強調說,在災害面前,最重要的是冷靜和果斷,確保電力、供水、燃氣以及通信、交通等生命線設施的安全,憑借日常演習的強烈避難意識,才能做好應急保護從容應對地震災害。